北京市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土建施工07合同段

2024-08-28 14:30


北京地铁13号线回龙观东大街站BIM+GIS+信息化智能建造华策助力北京轨道交通建设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建的北京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项目是服务于中国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项目位于回龙观东大街和科星路交叉路口,跨路口沿回龙观东大街东西向设置,与既有M8十字换乘,是北京地铁系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华策助力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BIM+智慧工地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项目特色、适合项目发展的信息化道路,使施工实现精准管理,精确调度,同时保障了项目的质量、安全与工期,得到的业主、相关单位、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项目概况
回龙观东大街站总建筑面积22104.47㎡,其中主体建筑面积15734㎡ ,附属建筑面积6395.57㎡,单向区间总长1487.22m。
车站为明挖岛式三层车站,地下三层为站台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车站主体长度为213m,标准段宽度为22.94m。
车站附属包含4个出入口(其中D口包括D1和D2口),1个安全出口,1个无障碍电梯,2座风亭组。
项目重难点
北京华策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BIM信息化咨询单位。在参建过程中,根据项目“重、杂、险、扰”等重难点,基于BIM信息化技术有效结合,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效率,提高了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施目标

项目BIM实施

基于项目实施过程,我们将项目BIM实施分为了基础应用与创新示范应用,其中基础应用包含9项,通过BIM基础应用的落地实施,打下了项目BIM信息化的数据基础,通过可视化、三维模拟、参数化建模等技术提高了项目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拆改成本及不必要的签证、变更。

创新示范应用5项
1、双总工BIM管理制度
双总工BIM管理制度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中技术管理总工负责技术的规范实施与质量控制,而技术创新总工则专注于技术的研发与优化。这一制度结合了传统工程管理的严谨性与现代技术创新的灵活性,通过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效化、精细化和协同化。
2、BIM+GIS运维管理平台
为了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我们积极配合北京市轨道交通基于“1+3”模式,打造BIM+GIS运维管理平台,通过BIM+GIS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现场进度可视化,管理人员的定位隐患及预警部位,分析变形趋势与进度相关性,能够准确判断安全风险状态的发展趋势,精准控制安全风险。
3、高压线桩基施工工艺
项目基于BIM技术辅助研发及一种下穿高压线地铁明挖基坑防护装置,便于对于大跨度横跨基坑的高压线进行隔离防护,通过BIM技术模拟采用贝雷梁既能够进行快速的组装施工同时贝雷梁具有较强的抗弯曲能力,能够在大跨度的基坑上搭建时不易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
4、土方进度质量信息化管控
基于BIM+GIS运维管理平台,施工单位土方开挖方案确定后,上报风险系统,风险系统根据进度计划自动生成进度识别码csv文件,将识别码信息录入至模型,上传至管理平台,可以自动进行进度管控及随进度进行动态模拟,提高质量管控效率。
5、智能机器人
基于BIM模型优化动态安检路线,项目应用安防巡逻机器人,搭载四路高清夜视,可实现360°全景监控,与现场智慧摄像头互补,动静结合形成立体实时监控系统。


项目效益

1、奖项荣誉
1)已获得专利13项;待实审专利4项;已发表论文6篇,录刊4篇,投稿中2篇。
2)拟定获得北京市BIM应用示范工程、全国新基建杯一等奖、全国智建杯金奖、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长城杯、竣工长城杯、北京市“绿色施工文明安全工地”、轨道交通“绿色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建工集团“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
2、经济效益
1)通过BIM建模发现管道管井冲突、图纸表述不清、迁改后管道碰撞等问题,共计23条,提前发现问题,减少了施工拆改工作,降低成本约15%。
2)基于BIM+信息化平台,发现施工二级隐患16条、三级隐患2564条;环境监测报警5条;安全隐患35条;质量隐患67条
3)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 “五杜绝、一减少”的安全管理目标,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建设管理成效和社会经济效益
4)通过BIM复杂节点模拟应用,提前优化比选节点方案,将问题前置于实施,通过三维可视化手段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提升效率35%